Back

神经元模型

neuron

神经元模型是神经网络的基本单元,它接收输入信号,对输入信号进行 加权求和 ,权重 / 参数(weight/parameter)的绝对值越大,则代表对应的输入 xx 对输出影响越大,然后通过激活函数处理,最后输出结果。

基于向量相乘的实现,分为列格式和行格式。

列格式

x=[x1x2x3]w=[w1w2w3]z=wTx=[w1 w2 w3][x1x2x3]\begin{aligned} {x} &= \begin{bmatrix}{x}_1 \\ {x}_2 \\ {x}_3\end{bmatrix} \quad {w} = \begin{bmatrix}{w}_1 \\ {w}_2 \\ {w}_3\end{bmatrix} \\ \\ z &= {w}^T{x} \\ &= \begin{bmatrix}{w}_1 \ {w}_2 \ {w}_3\end{bmatrix}\begin{bmatrix}{x}_1 \\ {x}_2 \\ {x}_3\end{bmatrix} \end{aligned}

在这种格式下,xx 的每个分量都是一个特征,ww 的每个分量都是对应特征的权重。zz 是一个标量。

行格式

x=[x1 x2 x3]w=[w1w2w3]z=xw=[x1 x2 x3][w1w2w3]\begin{aligned} {x} &= \begin{bmatrix}{x}_1 \ {x}_2 \ {x}_3\end{bmatrix} \quad w=\begin{bmatrix}w_1\\w_2\\w_3\end{bmatrix} \\ \\ z &= {x}{w} \\ &= \begin{bmatrix}{x}_1 \ {x}_2 \ {x}_3\end{bmatrix}\begin{bmatrix}{w}_1 \\ {w}_2 \\ {w}_3\end{bmatrix} \end{aligned}

同列格式一样,这里 xx 的每个分量也都是一个特征,ww 的每个分量也都是对应特征的权重。zz 是一个标量。

不同点在于,这种格式在代码中更为常用,这是因为我们经常多个样本一起处理(mini-batch),通过将第一个维度(第 0 维)留给样本数,可以更方便的处理多个样本。

当然,我们也可以再加上偏置(bias) bb,来增加模型的表达能力(改变原先必然过圆心的决策边界):

bias

激活函数

激活函数 (activation function):对神经元的输出进行非线性变换,提供非线性性(non-linearity),增加神经网络的表达能力。

常用的激活函数及对应的公式、映射关系如下:

  • Sigmoid 函数
    • 公式:f(x)=11+exf(x)=\frac{1}{1+e^{-x}}
    • 映射关系:(,+)(0,1)(-\infty,+\infty) \rightarrow (0,1),输出值在 0 到 1 之间,用以 表示概率
  • Tanh 函数
    • 公式:f(x)=exexex+ex=21+e2xf(x)=\frac{e^x-e^{-x}}{e^x+e^{-x}}=\frac{2}{1+e^{-2x}}
    • 映射关系:(,+)(1,1)(-\infty,+\infty) \rightarrow (-1,1),输出值在 -1 到 1 之间,常用于 回归任务
  • ReLU 函数
    • 公式:f(x)=max(0,x)f(x)=\max(0,x)
    • 映射关系:(,+)(0,+)(-\infty,+\infty) \rightarrow (0,+\infty),最常用的分类函数,可以用于特征提取、 简化网络优化 (缓解梯度消失问题、偏导数好计算)
  • Leaky ReLU 函数
    • 公式:f(x)=max(αx,x)f(x)=\max(\alpha x,x)
    • 映射关系:(,+)(,+)(-\infty,+\infty) \rightarrow (-\infty,+\infty),解决 ReLU 函数中负数部分输出为 0 的问题,其中的 α\alpha 是一个小的常数,如 0.01,在 Parametric ReLU 中,这个 α\alpha 是一个可学习的参数
  • Softmax 函数
    • 公式:f(xi)=exij=1nexjf(x_i)=\frac{e^{x_i}}{\sum_{j=1}^n e^{x_j}}
    • 映射关系:(,+)(0,1)(-\infty,+\infty) \rightarrow (0,1),输出值在 0 到 1 之间,用以 表示概率,使得所有激活值之和为 1

多层感知器(Multi-Layer Perceptron, MLP)

多层感知器是一种 前馈神经网络,它由 输入层隐藏层输出层 组成。

相较于单层感知器的线性决策边界,多层感知器通过将多个单层感知器叠加,后一个层将原有层的输出值当做特征值来学习,也就是 “在原有特征的基础上,再次进行特征提取(变换)”,从而具有更好的表达能力。这能更好的解决现实中更复杂的问题。

mlp

注意,aa 代表的是激活函数的输出,之前的 zz 代表的是加权求和的结果。a=f(z)a = f(z)

akla_k^l
  • ll 代表层索引,l=1,2,,Ll=1,2,\cdots,L,直接以输入值作为输入层可以写为 x=a0x=a^0
  • kk 代表神经元索引,k=1,2,,Kk=1,2,\cdots,K

多层感知器可以进一步抽象成 Encoder-Decoder 模型,其中 Encoder 用于提取特征,Decoder 用于还原数据。

encoder-decoder

这个模型后续会在 RNN 和 Seq2Seq 中有所体现。现今大火的 Diffusion Model 也正是基于这个思想来设计的。

在当前学习的全连接 MLP 中,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除输出层外的所有层都是 Encoder,输出层是 Classifier。

损失函数

损失函数 (loss function):用来量化网络 预测的输出(predicted output)给定训练数据输出(ground truth) 之间的 误差 (error,也称 loss value)

损失函数用来设定优化神经网络参数(如权重、偏置)的目标,降低损失函数等价于优化神经网络,在此过程中,模型通过更新其参数来使得误差尽可能小。

梯度下降(gradient descent)是最常用的优化方法。

损失函数的选择:

首先,我们回忆一下之前我们是如何定义交叉熵的:

Li=logP(Y=yiX=xi)\begin{aligned} L_i&=-\log P(Y=y_i|X=x_i) \end{aligned}

这里的 P(Y=yiX=xi)P(Y=y_i|X=x_i) 是指在给定输入 xix_i 的情况下,输出 yiy_i 的概率。这个概率是由神经网络给出的,也就是 P(Y=yiX=xi)=f(xi)P(Y=y_i|X=x_i)=f(x_i),其中 ff 是神经网络的输出函数。

分类问题:交叉熵损失函数(cross-entropy loss function)

公式是:

L=k=1Kyklog(ak)L=1Mm=1Mk=1Kykmlog(akm)\begin{aligned} \mathcal{L}&=-\sum_{k=1}^K y_k\log(a_k)\\ \mathcal{L}&=-\frac{1}{M}\sum_{m=1}^M\sum_{k=1}^K y_k^m\log(a_k^m) \end{aligned}

其中:

  • KK 是类别的总数
  • yky_k 是一个独热编码向量,其中只有对应真实类别的那一项为 1,其余为 0
  • aka_k 是神经网络输出的概率预测,对应于类别 kk
  • 上标 mm 表示第 mm 个样本。

第一个式子为单个样本的损失函数,第二个式子为多个样本的损失函数。

逻辑回归问题的损失函数

二分类条件下的交叉熵损失函数:

L=ylog(a)+(1y)log(1a)L=m=1M(ymlog(am)+(1ym)log(1am))\mathcal{L} = y\log(a) + (1 - y)\log(1 - a)\\ \mathcal{L} = \sum_{m=1}^{M} (y^m\log(a^m) + (1 - y^m)\log(1 - a^m))

其中:

  • aa 是神经网络的输出,也就是模型预测的分类概率。
  • yy 是真实值,也即标签
  • 上标 mm 代表第 mm 个样本,而不是幂次。

由于 yy 是标签,所以 yy1y1-y 有一个取值为 0 另一个为 1,这被用于选择正确的损失项,当真实标签 ym=1y^m=1 时,ymlog(am)y^m\log(a^m) 项用于计算损失;当 ym=0y^m=0 时,(1ym)log(1am)(1 - y^m)\log(1 - a^m) 项用于计算损失。

第一个式子为单个样本的损失函数,第二个式子为多个样本的损失函数。

使用 GPT4 生成的从头推导(符号可能有些不一样)

逻辑回归的损失函数是从最大似然估计(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, MLE)推导而来的。

给定一组数据,MLE 的目标是找到模型参数(在逻辑回归中是权重 ww 和偏差 bb),使得观察到的数据出现的概率(似然)最大。

对于逻辑回归,似然函数可以写为:

L(θ)=i=1mP(y(i)x(i);θ)=i=1may(i)(1a)1y(i)L(\theta) = \prod_{i=1}^{m} P(y^{(i)} | x^{(i)}; \theta) = \prod_{i=1}^{m} a^{y^{(i)}}(1-a)^{1-y^{(i)}}

其中:

  • mm 是样本数量,
  • y(i)y^{(i)} 是第 ii 个样本的真实类别,
  • x(i)x^{(i)} 是第 ii 个样本的特征,
  • aa 是模型关于参数 θ\theta (即权重和偏差)预测的概率,
  • θ\theta 是模型参数。

取对数似然,我们得到对数似然函数:

logL(θ)=i=1my(i)log(a)+(1y(i))log(1a)\log L(\theta) = \sum_{i=1}^{m} y^{(i)} \log(a) + (1-y^{(i)}) \log(1-a)

在优化问题中,通常最小化负的对数似然,因此损失函数变为:

J(θ)=1mi=1m[y(i)log(a)+(1y(i))log(1a)]J(\theta) = -\frac{1}{m}\sum_{i=1}^{m} [y^{(i)} \log(a) + (1-y^{(i)}) \log(1-a)]

这就是逻辑回归中常用的损失函数,也称为对数损失(Log Loss)或交叉熵损失(Cross-Entropy Loss)。

回归问题:均方误差损失函数(mean squared error loss function,MSE)

MSE 是 L2L_{2} 范数,往往用来衡量网络输出值 aa 和训练数据输出值 yy 的差别。

loss(Y,f(X))=(Yf(X))2\text{loss}(Y, f(X)) = (Y - f(X))^2

L 范数

xL=(i=1nxiL)1L||x||_L = \left( \sum_{i=1}^n |x_i|^L \right)^{\frac{1}{L}}
  • L=1L=1 时,称为 L1 范数,MAE(Mean Absolute Error,平均绝对误差)。用于衡量两个向量之前差别的大小
  • L=2L=2 时,称为 L2 范数,MSE(Mean Squared Error,均方误差)。用来衡量网络输出值 aa 和训练数据输出值 yy 的差别(MAE 也可以,区别在于 L2 范数对异常值更敏感)

优化

目的:给定网络 f(x;θ)f(x;\theta) 和损失函数 L\mathcal{L} ,以获得好的参数 θ\theta,最小化损失函数 L\mathcal{L}

最常用的优化方法是梯度下降(gradient descent)。梯度下降的思想是通过不断迭代来更新参数,使得损失函数最小化。

梯度下降

wj:=wjαLwjw=[w1,w2,...]w_j:=w_j-\alpha\frac{\partial\mathcal{L}}{\partial w_j}\quad w=[w_1,w_2,...]
  • α\alpha 称为学习率(learning rate)
  • Lwj\frac{\partial\mathcal{L}}{\partial w_j} 称为梯度(gradient),代表损失函数 L\mathcal{L} 对权重 wj\partial w_j 的偏导数
  • wjw_j 称为权重(weight),jj 代表权重的索引
  • ww 称为权重向量(weight vector)
gradient_descent

在更高的维度,可能无法很好的可视化这个过程,但是其思想是一样的。

无论有多少参数,我们只需要计算出梯度 Lθ\frac{\partial\mathcal{L}}{\partial\theta} 即可优化每一个参数。

θ:=θαLθ\boldsymbol{\theta}:=\boldsymbol{\theta}-\alpha\frac{\partial\mathcal{L}}{\partial\boldsymbol{\theta}}

误差反向传播

误差反向传播(Backpropagation,BP)是一种用于训练神经网络的方法,其就是梯度下降的思想的具体实现。

误差反向传播,也就是利用链式法则来计算损失函数对参数的梯度的方法。为了计算对于每个参数的偏导数,我们首先计算每个神经元的中间结果 δ\delta,也就是损失函数 LL 对于神经网络中某一层的激活值 zz 的偏导数 δ=Lz\delta=\frac{\partial L}{\partial z}

利用这个中间结果 δ\delta ,我们可以计算损失函数对于每个参数 θ\theta 的偏导数 Lθ\frac{\partial L}{\partial \theta},即最终我们需要的梯度。进而通过这个梯度,我们可以调整参数 θ\theta 来减少整个网络的损失。

backpropagation

图中展示了一个简化的神经网络结构,包含输入层、多个隐藏层和输出层。每一层都有多个神经元(用 aa 表示),它们之间通过权重(即参数 θ\theta)相连。在训练过程中,我们首先正向传播输入信号,然后根据输出和实际值计算损失,最后通过反向传播算法来更新权重,以此循环直至模型训练完成。

梯度消失(Gradient Vanish)/ 梯度爆炸(Gradient Explode) 问题

在深度神经网络中,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是一个常见的问题。这是因为在反向传播过程中,梯度会随着层数的增加而指数级的减小或增大。

举个例子,考虑 Sigmoid 函数的导数:

σ(x)=11+exσ(x)=σ(x)(1σ(x))\begin{aligned} \sigma(x)&=\frac{1}{1+e^{-x}}\\ \sigma'(x)&=\sigma(x)(1-\sigma(x)) \end{aligned}

在 Sigmoid 函数的导数中,xx 趋近于正无穷或负无穷时,σ(x)\sigma'(x) 趋近于 0。这就是梯度消失的原因。当梯度消失时,网络的训练将变得非常困难,因为梯度会在反向传播的过程中经过这些层时变得非常小,导致网络无法学习到有效的参数。
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可以使用 ReLU 函数来引入非线性:

ReLU(x)=max(0,x)\text{ReLU}(x)=\max(0,x)

它的导数在 x>0x>0 时为 1,这样可以避免梯度消失的问题。

随机梯度下降(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, SGD)

到现在为止,我们所说的梯度下降(GD)都是基于整个数据集的。然而,当数据集非常大时,计算整个数据集的梯度是非常耗时的(非常昂贵的)。

在梯度下降的基础上,后来提出的随机梯度下降是一种更高效的优化方法。它不是在整个数据集上计算梯度,而是在每次迭代中 随机选择一批数据(mini-batch)来计算梯度

为什么可以这么做?原因如下:

E[lti(x)]=E[f(x)]=1nili(x)\begin{align} \mathbb{E}[\nabla l_{t_i}(x)] &= \mathbb{E}[\nabla f(x)] \\ &= \frac{1}{n} \sum_{i} \nabla l_i(x) \end{align}

其中:

  • li(x)l_i(x) 是第 ii 个数据点的损失函数
  • f(x)f(x) 是整个数据集上的目标函数
  • li(x)\nabla l_i(x) 是第 ii 个数据点的梯度
  • f(x)\nabla f(x) 是整个数据集上目标函数的真实梯度
  • nn 是数据集的大小
  • tit_i 是随机选择的数据点

这个公式说明,对于随机选择的 单个数据点 tit_i 的梯度 lti(x)\nabla l_{t_i}(x) 的期望(即平均情况下的值)与整个数据集上目标函数 f(x)f(x) 的真实梯度 f(x)\nabla f(x)​ 的期望是相等的。

基于无偏估计(下降方向是对真实梯度方向的无偏估计)的假设,我们可以用它来近似真实梯度。

进一步的,为了充分利用硬件资源、减少单样本采样导致的抖动,我们选取通过 一批数据计算均值,再以此均值作为(估计的)梯度下降的方向,这一方法称为小批量随机梯度下降,这同样是一个无偏的近似,还降低了方差(减少了抖动)。

xt=xt1ηtbiIti(xt1)E[1biIti(x)]=f(x)\begin{aligned} \mathbf{x}_t=\mathbf{x}_{t-1}-\frac{\eta_t}{b}\sum_{i\in I_t}\nabla\ell_i(\mathbf{x}_{t-1})\\ \mathbb{E}[\frac1b\sum_{i\in I_t}\nabla\ell_i(\mathbf{x})]=\nabla f(\mathbf{x}) \end{aligned}

这里:

  • xt\mathbf{x}_t 是第 tt 次迭代的参数
  • xt1\mathbf{x}_{t-1} 是第 t1t-1 次迭代的参数
  • ηt\eta_t 是学习率
  • bb 是批大小,等于 It|I_t|
  • ItI_t 是第 tt 次迭代的数据索引集合,是在时间 tt 时随机选择的的一个子集。

这一批数据的大小称为 批大小(batch size),通常是 32、64 或 128。这样,我们可以在每次迭代中更快地计算梯度,从而加速训练过程(相较于喂入整个数据集,也即一次完整的跑一个 epoch)。

通过多次更新参数,mini-batch 可以覆盖整个训练数据集,一个 epoch 则被称为覆盖一次整个训练数据集。

后续还会学到,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做 batch normalization 来加速训练、减少对初始化的依赖。

当然,SGD 也有它的缺点,比如可能会陷入局部最优解等等,我们会在后文中介绍其他的 SGD 变种,如 RMSprop、Adam 等。

学习率调度

学习率(learning rate)是梯度下降算法中的一个重要超参数,它决定了参数更新的速度。

  • 学习率太大会导致参数更新过快,从而错过最优解
  • 学习率太小会导致参数更新过慢,从而训练时间过长
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可以使用学习率调度(learning rate schedule)来动态调整学习率。学习率调度可以根据训练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来调整学习率,例如每隔一定的 epoch 或当损失函数不再下降时。

学习率调度的常见方法有(非考试范围,了解即可):

Adagrad(Adaptive Gradient)

Adagrad 是一种自适应学习率调整方法,它可以针对每个参数调整学习率,特别适合处理稀疏数据。Adagrad 的更新规则如下:

Gt=Gt1+θJ(θ)2G_{t} = G_{t-1} + \nabla_{\theta}J(\theta)^2 θt+1=θtηGt+ϵθJ(θ)\theta_{t+1} = \theta_t - \frac{\eta}{\sqrt{G_t + \epsilon}} \cdot \nabla_{\theta}J(\theta)

其中:

  • GtG_t 是到目前为止所有梯度平方的累加
  • ϵ\epsilon 是一个小的平滑项,防止分母为零
  • η\eta 是初始学习率

Adagrad 的关键优点是不需要手动调整学习率,由于 GtG_t 不断累加,它能先快后慢地自动进行调整学习率。然而,它也存在一个缺点,随着训练的进行,GtG_t 会不断累加,导致学习率趋于零,使得训练在后期几乎不再更新参数。

RMSprop

RMSprop 是一种改进自 Adagrad 的自适应学习率方法。公式如下:

vt=βvt1+(1β)θJ(θ)2v_{t} = \beta v_{t-1} + (1 - \beta)\nabla_{\theta}J(\theta)^2

其中:

  • vtv_t 是梯度平方的指数移动平均
  • β\beta 是衰减率,用于控制历史信息保留的多少
  • θJ(θ)\nabla_{\theta}J(\theta) 是当前梯度
  • J(θ)J(\theta) 是损失函数。

RMSprop 通过除以 vtv_t 来调整每一步的学习率,使得学习率逐渐减小。

在获得 vtv_t 后,我们以如下式子对参数进行更新:

θt+1=θtηvt+ϵθJ(θ)\theta_{t+1} = \theta_t - \frac{\eta}{\sqrt{v_t + \epsilon}} \cdot \nabla_{\theta}J(\theta)

与 Adagrad 不同,RMSprop 通过指数移动平均的方式来调整学习率,以丢弃遥远的梯度历史信息(让距离当前越远的梯度的缩减学习率的权重越小),从而使得学习率不会过早降低,从而更好地适应训练数据。

Adam(Adaptive Moment Estimation)

为了克服 Adagrad 在训练后期学习率过小的问题,Adam 算法被提出。Adam 同时考虑了梯度的一阶矩(即梯度本身)和二阶矩(即梯度的平方)的指数移动平均,其更新规则如下:

mt=β1mt1+(1β1)θJ(θ)m_t = \beta_1 m_{t-1} + (1 - \beta_1)\nabla_{\theta}J(\theta) vt=β2vt1+(1β2)θJ(θ)2v_t = \beta_2 v_{t-1} + (1 - \beta_2)\nabla_{\theta}J(\theta)^2 m^t=mt1β1t\hat{m}_t = \frac{m_t}{1 - \beta_1^t} v^t=vt1β2t\hat{v}_t = \frac{v_t}{1 - \beta_2^t} θt+1=θtηv^t+ϵm^t\theta_{t+1} = \theta_t - \frac{\eta}{\sqrt{\hat{v}_t + \epsilon}} \cdot \hat{m}_t

其中:

  • mtm_tvtv_t 分别是梯度的一阶矩和二阶矩的指数移动平均
  • β1\beta_1β2\beta_2 是衰减率,通常接近 1
  • m^t\hat{m}_tv^t\hat{v}_t 是对 mtm_tvtv_t 的偏差校正,以便在训练初期得到更准确的估计
  • η\eta 是学习率

Adam 结合了 RMSprop 和 Momentum 的优点,不仅自适应调整每个参数的学习率,还能利用梯度的一阶矩信息加速训练,在实际应用中表现良好。

如果你对动量 Momentum 不熟悉,可以参考 这篇文章

超参数优化

超参数选择(Hyper-Parameter Selection)的主要目的是找到一个合适的模型 f(x;θ)f(x; \theta),使其 在训练数据集上不过拟合(overfit),同时在测试数据集上能很好地泛化(generalize)。

超参数 包括网络层数、神经元数、激活函数、批大小、训练 epoch 数等,对模型性能有重要影响。

三个数据集的区别:

  • 训练数据集(Training Data)用于训练模型
  • 验证数据集(Validation Data)用于评估和比较不同超参数组合对应的模型性能,并选择性能最佳的超参数
  • 测试数据集(Test Data)用于最终评估选定的模型性能。不能用测试集来验证超参数性能,这是作弊。 因为其会导致模型过拟合测试数据。

交叉验证(Cross Validation) 是一种常用的超参数选择方法。它将数据分成多个子集,每次用其中一个子集作为验证集,其余作为训练集,遍历所有子集组合,从而避免了使用单一的验证集可能带来的偏差。

正则化

动机:解决过拟合(Overfitting)。

过拟合:指的是模型 在训练数据上表现很好,但在测试数据上表现很差

其原因是模型过于复杂,导致模型在训练数据上学习到了噪声,而不是真正的模式。当我们的模型参数过多,超过样本数量时,模型就会过拟合。

为了解决过拟合问题,我们可以使用正则化(Regularization)方法。其思想是,我们对于损失函数添加一个惩罚项,从而限制模型的复杂度,使其更容易泛化到未见过的数据。

提前停止法(Early Stopping)

在训练过程中,我们不断地监控验证集的损失,当验证集的损失不再下降时,我们停止训练,从而避免模型过拟合。

early-stopping

权重衰减(Weight Decay)

权重衰减是一种常用的正则化方法,其思想是通过在损失函数中添加损失项来限制权重的大小,从而减少模型的复杂度。

Ltotal=L+λW\mathcal{L}_{total} = \mathcal{L} + \lambda ||{W}||

权重衰减只用于权重 weight,不用于偏置 bias。

L1 vs L2 正则化

L1-vs-L2

L1 对小的数值产生的惩罚比 L2 要大,因此(参数小于 1 时,其梯度更大)L1 正则化会使得模型更加稀疏,此称之为 稀疏特性,即更多的参数为 0。L2 正则化则会使得模型的参数更加平滑。

与之相反的,L2 不会产生稀疏解,所有参数都会被缩小但不会变成零。

Dropout

Dropout 是一种随机正则化方法,其思想是,因为包含大量神经元的神经网络使其很容易过拟合,所以可以在训练过程中 随机丢弃一部分神经元(对隐藏输出置 0),从而减少模型的复杂度,防止过拟合。

具体来说,Dropout 会以概率 pp 随机丢弃一部分神经元,其余神经元的输出乘以 11p\frac{1}{1-p},从而 保持其期望值不变

dropout

测试 / 正常使用的时候,不再随机置 0 的原因:确保模型的输出稳定且充分利用训练时学到的所有信息。

神经网络基础
https://arthals.ink/blog/neural-network-basics
Author Arthals
Update date March 23, 2024
Comment seems to stuck. Try to refresh?✨